我要投搞

标签云

收藏晋江文学城作品库

荷包网、名言、句子、散文、日志、唯美图片

当前位置:主页 > 庭堂书香 >

不诚信的故事 端午美文共赏|端午情丝

归档日期:07-30       文本归类:庭堂书香      文章编辑:庭堂书香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吃粽子是端午的传统风俗。这个风俗在中国由来已久。南朝梁志怪小说集《续齐谐记》最早记录粽子的来历:相传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后,楚人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之。人们把粽子投进江中,目的是为犒劳传说中口衔屈子归来的神鱼,并喂食水中的蛟龙和鱼虾,让它们只吃粽子,不要伤害到投江的屈子身躯。后来又有传说,人们投给屈原的食物全被蛟龙偷吃了,假如再投,一定要塞些楝树叶,并缠上五彩线,这两样东西是蛟龙最害怕的。自此,民间逐步构成了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并向江中投粽子的风俗。

在我的家乡,五月初五被称为端阳节。端阳前夕,家家户户就初步筹措着泡糯米、包粽子。青青的箬竹叶包裹着雪利剑的糯米,并装点上几颗鲜艳的红枣,蒸出满屋满村的清香。在那物质匮乏、缺衣少食的年代,端午节的粽子都是小孩子最喜欢的大餐。那份简单的美好,足以让儿时的我满满等待,几年后仍在脑海中萦绕。

我最难忘怀的是10岁那年的端午,母亲沉在床,家家户户粽子飘香,我们却围着奄奄一息的母亲泣不成声。突然门被打开,邻家大嫂端着一盆热腾腾的粽子进来。我接过粽子,只见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溢出。几年来,一到五月初五,我就想起了那热腾腾的粽子,就又仿佛见到了母亲眼角溢出的泪水——那样一个年代呀,不知邻居家节省了几个日子才有了这顿粽子。翠绿的粽叶包裹着的是浓浓的乡情。朴实的乡亲,让我把对粽子的思念永久定格。

赛龙舟

汨罗江从我的老家流过,记忆中家乡的端阳凡是都是在连绵的雨水中渡过的。淅淅沥沥的雨声拦不住四邻八乡的老老少少对龙舟赛的热情,大家纷纷涌向汨罗江边,荡舟的荡舟,助威的助威,有的还敲着鼓、打着锣,汨罗江边人头攒动,摩肩接踵。

端阳龙舟最后是古代长江中下游以及南方临湖临江临水一带地域,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节日。屈子投江后,端午节便演酿成缅怀屈原的节日,并用龙舟竞渡来祭祀他。

在我的记忆里,家乡端午赛龙舟的热烈、喜悦和快乐决不逊色于元旦爆竹、元宵花灯、中秋赏月!端午之前,各村就精选出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分成小组停止训练,端午一到,早早就有备而来,构成“万州齐发赛龙舟,岸上呐喊震乾坤”的热闹景象。浩大的江面上,几十条船一字排开,蓄势待发,长长的赛船上坐满了精神丰满的大汉。船中间是鼓手,一声令下,船头船尾的人有节拍地顿足压船,使龙头高翘,船头的急浪便从龙嘴中喷吐出来,好像蛟龙在吞云吐雨。急鼓声中水花飞溅,龙舟起伏如游龙戏水,非论是江面还是岸上,人声鼎沸,声势震天。

近几年来,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角逐项目,每年有很多国家派步队参与各地举办的龙舟赛事。

挂菖蒲

在我国的许多处所,出格是汨罗江一带,都有端午节挂菖蒲、插艾叶的风俗。家家城市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将艾叶悬于堂中,以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因而民间也将端午节称为“菖蒲节”。

记得在老家过端午节,家家户户无一例外地都要在自家门口挂菖蒲、插艾叶,村子里处处散发着浓重的艾草、菖蒲的馨香。袅袅袭来,直沁心脾,洋溢整个村庄。端午不只要吃粽子、划龙舟、挂菖蒲、插艾叶,还要用菖蒲、艾叶等香草煎水沐浴更衣,去郊外山野采草药。

民间传说,端午节此日采的草药熬作茶喝,对安康大有好处。这些节俗,看似“迷信”,但确实是有益于身体安康的卫生活动。农历五月,已经入夏,天气炎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衍,易咬伤人,而当时先民们生活艰苦,缺衣少药,这些特有的民间风俗,能够解溽暑、排毒疫,有益身心安康。

吟诗词

端午节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别名:诗人节。

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都城城的动静后,悲忿交加,写下绝笔之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动听诗篇,深化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中,人们早已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吃粽子、挂菖蒲、插艾叶、吟诗词与纪念屈原严密联络在一起。从古到今,数不胜数的文人墨客、热血男儿传承着屈原的诗风、弘扬着屈原的精神,高吟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中华传统文化熠熠生辉。

在屈原的故土,端午期间举办赛诗会已成为屈乡端午一道独具神韵的景不雅观。2000多年前,屈原用诗词喊出的是忧愤与羞耻,今天,身逢盛世的人们吟诵的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王克英

庭堂书香这个风俗在中国由来已久不诚信的故事 端午美文共赏|端午情丝_吃粽子是端午的传统风俗母爱的古诗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关于选择。
唯有魔力